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从星子方言里的番与洋说起

    信息发布者:儿童羽绒服批发ouyang
    2017-09-01 11:44:18    来源:连州乡土   转载

    记忆中,我的家乡岭南连州市星子地方的方言里,有不少带“番”或“洋”的词语,如番薯(红薯)、番豆(花生)、番鬼茄(番茄)、番鬼薯(沙葛)、番蒲(南瓜),番鬼佬;洋豆(荷兰豆)、洋葱、洋芋(马铃薯)、西洋菜、洋鸭(泥鸭)、洋油(水火油)、洋火(火柴)、洋铲、洋财。至于现今常说的洋烟、洋酒、洋钱、洋人、洋楼、洋车、洋货、洋娃娃等等,进入方言的历史,估计不会太长。

    上世纪70年代看过一部电影,名字好像是《决裂》,讲的工农兵大学里面一教授向学生讲授“马尾巴的功能”,好像又有城里的“小资”学生,把小麦当成韮菜,老师和学生都出足了洋相,那时把土与洋对立起来,说忘本的人“一年土,两年洋,三年不认爹和娘,反映的是一个封闭时代以“土”为荣的狭隘。那时候,乡亲们热衷于传说的一则与外国有联系的笑话是:一个美国佬到中国的新农村参观,在社员的厨房里看见一种很特别的洗碗用具,问翻译说是什么机器生产的,原来,他们连“线子婆”也不认识,在中国人面前出了一回真正的大洋相。当然,这笑话是公社干部在大会上说的,不过,这“洋相”两字,村里人也三不时挂在嘴边的,比这个笑话传进来可早得多,是否外国引进的舶来品,难以究考。

    线子就是丝瓜,有的地方也叫线瓜,原产地也不是中国,据说是宋代才从南亚引进的。老熟的丝瓜,其瓠果为网状纤维,如机织般规整,异常柔韧,又不沾油,是最好最环保的擦具,星子声叫线子婆,外国人称做丝瓜筯。有一本著名的书叫《百年孤独》,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·马尔克斯所写,出版的时候是1972年,也就是公社干部给社员们讲美国人出洋相故事的年代,书里面第六章写了女主人乌苏拉与丈夫霍塞·阿卡迪奥·布恩地亚的故事:“她边说边用一块沾了肥皂的丝瓜筯替他擦背。”看来,在物尽其用上,外国人与中国人的思维并没有多少区别。

    当然,在星子声里,像丝瓜一样,并不是所有的舶来语都姓番或姓洋,例如菠棱(波菜,角菜),以前是过年时候才上餐桌的,春头天要把长满小刺、棱角分明的小茎连同种子,用报纸或尼龙纸包好,等待秋后撒播。现在栽培技术先进,物流又方便,一年四季随时想吃都可以。

    菠棱是对菠菜最形象的表达,起这个名字,非常有想象力,当然,发明这个词的专利,不是星子人。唐代韦绚所著《刘宾客嘉话录》,辑录了刘禹锡的一些谈话,其中《菠棱菜》讲:“菜之波棱,本西国中有僧将其子来,如苜蓿、蒲陶(葡萄)因张骞而至也。绚曰:岂非颇棱国将来,而语讹为菠棱耶?”

    当过连州刺史的刘禹锡可能对菠菜情有独钟,不然他为什么向韦绚说起这个没什么头绪的故事。不过,韦绚说菜因“颇棱”国名而起,这却有点附会,因为一国之中,物产特产不计其数,国家都按这样的办法来起名,不但名字多,重名也多,岂不乱哉?《新唐书·西域传上·泥婆罗》载:“(贞观二十一年,泥婆罗)遣使入献波稜、酢菜、浑提葱。”说明菠棱是泥婆罗(尼泊尔)所献,韦绚的说法不过是连估带猜而已,因此,我觉得菠棱之名,应是因菠菜的植物学特性,即其果枝棱角分明而得。菠菜种子带刺,如角,连州称菠菜为角菜,也是同样的道理。

    值得一提的是,《新唐书》里面提到了一个我们经常说但不知道怎么写的字——“酢”,例如薯叶酢、晏菜(通菜)酢、豆角酢,这酢的叫法与做法,是不是外国引进的,很难说,但星子的酢菜特别好吃,则是不容置疑的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